學術橋學術體檢服務-人才評價
首頁 > 資訊匯總
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又一院士名單公布!北大中科大南大上交西交等校校友上榜

  當地時間2024年4月24日,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宣布250名新入選院士名單,其中有13位華人科學家和藝術家當選。

  此次入選的華人科學家有:文小剛(麻省理工學院)、陳鵬(康奈爾大學)、洪梅(麻省理工學院)、武延慶(多倫多大學)、陳衛(wèi)(美國西北大學)、蔣濛(普渡大學)、鎖志剛(哈佛大學)、叢京生(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何川(芝加哥大學)、韓珉(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Chinfei Chen(哈佛大學)、張遠(匹茨堡大學)、杜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此次入選的還有好萊塢演員/導演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簡稱AAAS ),是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及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其宗旨為“弘揚學術,以增進自由、獨立、良善之公民德行”,涉及數理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科學、公共事務、商業(yè)與行政管理學各領域。該組織每年都要選取當代最優(yōu)秀的人才和最具有影響力的領袖成為該院的院士,目前共有約4000位院士及外籍院士,包括超過250位諾貝爾獎得主。

  此前,錢學森、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丘成桐、施一公、張鋒、白春禮、喬杰、顏寧、李飛飛、鮑哲南、吳皓、蔡立慧等著名華人學者都曾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此次當選的華人院士介紹

  文小剛

  文小剛,男,1961年11月出生于北京,現(xiàn)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理論凝聚態(tài)物理學家,狄拉克獎章、巴克利獎獲得者。文小剛于1977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81年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考試,1982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7-1989年在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并將研究領域轉向凝聚態(tài)物理,1991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被聘為麻省理工學院塞西爾和艾達格林物理學教授,201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24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陳鵬

  陳鵬,男,現(xiàn)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博導。1997年本科畢業(yè)于的南京大學,2004年博士畢業(yè)于美國斯坦福大學,2004-2005年在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導師為謝曉亮院士)。自2005年起歷任康奈爾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陳教授實驗室致力于開發(fā)和應用單分子成像和操作方法來研究和理解納米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動力學,以獲得基礎的化學知識,從而開發(fā)更好的能量轉換策略,以及治療和預防疾病。

  洪梅

  洪梅,女,1970年出生,現(xiàn)為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教授,她因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應用固態(tài)核磁共振(ssNMR)光譜來闡明膜蛋白、植物細胞壁和淀粉樣蛋白的結構和機制而聞名。1992年以最優(yōu)等成績獲得蒙特霍利約克學院化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后,她前往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在那里開發(fā)了生物合成同位素標記方法,以推進ssNMR測定蛋白質結構。她于1999年開始在愛荷華州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02年成為副教授,2004年成為正教授。2014年起她回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化學教授。

  武延慶

  武延慶,女,現(xiàn)為多倫多大學天文系教授,1991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后在倫敦大學和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起歷任多倫多大學天文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行星結構和形成及行星盤。

  陳衛(wèi)

  陳衛(wèi),女,1966年出生,現(xiàn)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系終身教授、主任、Wilson-Cook工程設計首席教授,美國西北大學集成設計自動化實驗室主任、預測科學與工程設計交叉學科組主任。陳衛(wèi)于1988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學士學位,1992年獲得休斯頓大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得佐治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03年加入西北大學。201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20年8月任西北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陳衛(wèi)在工程設計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推動了基于仿真的不確定性設計理論的發(fā)展和實際應用,促進了統(tǒng)計分析(數據科學)和概率理論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蔣濛

  蔣濛,男,1977年出生,現(xiàn)為普渡大學校長,美國國家發(fā)明家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蔣濛于1999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學士學位,2000年獲得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2003年起歷任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7-2022年任普渡大學工程學院院長,2021年4月-2022年12月任普渡大學戰(zhàn)略計劃執(zhí)行副校長,2023年1月1日任普渡大學第13任校長。蔣濛的研究領域包括互聯(lián)網、無線網絡、寬帶接入網絡、內容分發(fā)網絡、網絡經濟學和在線社交網絡。

  鎖志剛

  鎖志剛,男,1963年出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力學與材料學教授。鎖志剛于1985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之后進入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7年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2003年起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200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2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鎖志剛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斷裂與變形,各種場驅動下材料的極化、擴散等,涉及界面斷裂、電遷移、壓電、鐵電材料失效、材料微觀表面的運動、納米尺度的相分離與自組裝、電子封裝力學、薄膜力學和軟材料力學行為。

  叢京生

  叢京生,男,1963年出生,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系杰出校長講席教授、電子工程系教授,領域特定計算中心主任,以及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體系結構、綜合與技術實驗室主任。叢京生于1985年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計算機專業(yè)博士學位,之后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作,2005-2008年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科學系系主任,2009年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協(xié)理副教務長,2010年創(chuàng)建了北京大學高能效計算與應用中心,201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叢京生的研究領域包括電子設計自動化、高能效計算與應用、可定制計算、以及高度可擴展算法。

  何川

  何川,男,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2023年沃爾夫獎得主。何川于1994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學位,200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于2002年加入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何川教授是研究RNA轉錄后修飾的世界級專家,他發(fā)現(xiàn)了可逆RNA甲基化及其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的作用,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他的研究解釋了RNA甲基化如何通過表征蛋白發(fā)揮作用,這一過程在許多類型的癌癥中起著關鍵作用。

  韓珉

  韓珉,男,1956年出生,1982年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此后在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起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任職。韓珉實驗室主要利用秀麗隱桿線蟲和小鼠模型,通過應用遺傳和生化方法來研究與動物發(fā)育、應激反應、營養(yǎng)感知和人類疾病相關的各種生物學問題,重點是識別和分析動物感知特定營養(yǎng)素(包括脂質、核苷酸和微量營養(yǎng)素)缺乏的機制,并調節(jié)發(fā)育、繁殖和食物相關行為。

  Chinfei Chen

  Chinfei Chen,女,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她的實驗室致力于了解發(fā)育和成熟的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tǒng)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張遠

  張遠,女,1959年出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匹茲堡大學醫(yī)學院病理學教授。張遠于1981年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得猶他大學醫(yī)學院醫(yī)學博士學位,1991年任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病理學研究員,1993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工作,2000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病理學正教授,2002年進入匹茲堡大學工作,201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擔任匹茲堡大學杰出教授。張遠實驗室的研究集中在病毒腫瘤發(fā)生和發(fā)現(xiàn)新病原體。

  杜韻

  杜韻,女,現(xiàn)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博迪學院作曲教授,作曲家、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為《天使之骨》,于2017年獲普利策音樂獎,成為普利策首位華人獲獎女性。杜韻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歐柏林學院(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博士)。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