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人才“帽子”一大堆 層次不清晰

2018-06-19 中國科學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沈建忠有個困惑。他常??吹?,有些科研人員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績、獲得一定認可后,就開始到處申報各種稱號和榮譽?!斑@種行為是國家允許的,誰也不能限制誰?!鄙蚪ㄖ艺f。但他想問:“帽子”這么多,到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沈建忠有個困惑。他常??吹?,有些科研人員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績、獲得一定認可后,就開始到處申報各種稱號和榮譽?!斑@種行為是國家允許的,誰也不能限制誰?!鄙蚪ㄖ艺f。但他想問:“帽子”這么多,到底戴上多少頂,才算功德圓滿呢?

  “在建設科技強國的事業(yè)中,國家理應對科研人員,特別是年輕科研人員多加鼓勵。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人才計劃,標注他們的成長軌跡、體現(xiàn)他們的成績貢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沈建忠看來,“帽子”本身不可或缺,之所以引發(fā)爭議,還是因為泛濫和混亂。

  教育部有“長江”“小長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杰青”“優(yōu)青”,中組部有“千人”“青千”,科技部有“萬人計劃”“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人社部有“百千萬人才工程”……上行下效,各省市也踴躍跟進,“黃河學者”“泰山學者”“黃山學者”“楚天學者”等等,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帽子”不僅多,而且亂?!澳壳翱磥?,不同人才稱號之間并沒有分出明顯的檔次。一個人頭上戴著若干帽子,這些帽子能不能體現(xiàn)由小到大、成長遞進的關系?兩個人戴著不同帽子,能不能看出誰的帽子高,誰的帽子低?”沈建忠說,“這些問題,不光申報的人搞不清楚,就連管理的人也搞不清楚。”

  此外,盡管各個人才計劃都標榜自己的“特色”,比如針對35歲或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針對女性科技工作者等。但事實上,不同計劃面向的人群有著很大交叉。再加上不同部門、不同地區(qū)往往會為同一類人群設置計劃,落實到每個科研工作者身上,會發(fā)現(xiàn)可追求的“帽子”數(shù)不勝數(shù)。

  種種因素影響下,人們既不清楚哪頂“帽子”最權威,最能彰顯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也不確定哪些“帽子”最符合自身定位和個人特色。再加上每頂“帽子”的背后,往往牽連著或多或少的物質利益和或大或小的名譽聲望,這就難免讓一些人進入“帽子多多益善”的誤區(qū),把大量寶貴的時間精力花費在填表、答辯甚至“走關系”上。

  “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給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帶來了很大干擾,對國家的科技創(chuàng)新造成了不利影響?!鄙蚪ㄖ艺f。

  為此,他呼吁從國家層面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出臺相關規(guī)定把人才計劃規(guī)范好。對人才計劃的精簡管理應當達到這樣一個目的:每個人都清楚自己最該爭取的“帽子”是哪一頂。“這樣我就知道,通過努力工作獲得哪幾項頭銜稱號,就證明自己在這個領域里已經(jīng)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和尊重。”沈建忠說,“這就夠了?!?/p>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帽子”的層次和價值理清了,也能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參考標準,反過來推動科技評價體系的規(guī)范化。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