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辦學著力培養(yǎng)高端應用型人才
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王世新專訪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山東建筑大學校長靳奉祥
與其說一次訪談,不如說是一次關于“雙一流”、研究型大學、職業(yè)教育等方面的深入討論,山東建筑大學校長靳奉祥關于“雙一流不是1+1=2的簡單疊加”“從本科階段學生就要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論述和理念讓人耳目一新。
也正是在這些論述當中,這位深諳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結合之道的高校掌門人漸漸勾勒出該校借鑒歐美職業(yè)教育經驗,結合自身特色以培養(yǎng)高端工程師為己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方向以及以綠色建筑與土木工程為特色引領的“雙一流”之路。
定位研究型大學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
王世新:從您個人的角度來看待山東建筑大學的發(fā)展情況、發(fā)展水平,這所高?,F在處于什么階段?
靳奉祥:首先,從山東建筑大學的名稱可以看出來,山東建筑大學是一所特色比較鮮明的學校,以土木建筑為特色,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定位,發(fā)展目標是建成一所教學研究型大學。山建大在業(yè)內享有很好的聲譽,人才培養(yǎng)質量也有很好的口碑。
在2011年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進行的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調查中,我們的專業(yè)設置和社會需求匹配度超過了90%,位居全省所有高校之首,從這個數據上看,山建大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和社會需求是非常貼合的。從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角度來看,到目前為止我們培養(yǎng)了15萬多畢業(yè)生,約有80%留在山東,也有一部分畢業(yè)生輻射到全國乃至海外,省住建廳主要部門領導,山東十七個城市建設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有很多都是我們的畢業(yè)生,可以說山東建筑大學對山東的建筑事業(y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從學科平臺和辦學水平上來看,我們擁有全國唯一的綠色建筑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在綠色建筑理論技術包括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的應用,建筑物的維護、加固、改造、平移這些技術方面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比如我們的建筑物平移就創(chuàng)造了三項世界紀錄,也正是因為這些優(yōu)勢和成果,2014年我們獲得了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還獲得了教育部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從學校的整體人才培養(yǎng)效果來看,我們的建筑學、城鄉(xiāng)規(guī)劃、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工程管理等一系列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學科和專業(yè)都處在全國第一陣列。
王世新: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山東建筑大學你會如何概括?
靳奉祥:很簡單,我們是特色鮮明,行業(yè)認可度高,學科適應社會需求,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并定位于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一所高校。
王世新:對于高校而言,與國家建設的需求結合起來的學科和專業(yè)更有生命力,我覺得山建大的定位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活躍,供給側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結合的非常緊密。當然我這有一個疑問,山東建筑大學未來是以建設一個教學研究型大學為目標,而您也一直在強調山建大又是一所應用型非常強的高校,您覺得教學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人才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靳奉祥:您的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國內很多高校試圖將其結合起來卻結合不起來,有時候甚至人為的去割裂兩者的關系,包括我剛來到這所大學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同志也有這方面的疑惑,他們會想,我們的發(fā)展目標是教學研究型,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是應用型,怎么結合的起來?
其實,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實際上分為兩大塊,第一大塊我們叫做基礎性研究,主要指的是理論研究,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技術研究,主要講的是應用性技術研究,只不過我們現在統(tǒng)稱為研究。因此所謂的研究性大學是概括了其中的一個內容或者是兩個內容都概括,有一些大學的研究方向是純技術性研究。比如我曾經任教的瑞士洛桑聯(lián)邦技術大學,這所大學是典型的應用型大學,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人才—工程師,但他又是純研究型大學。在德國、法國這樣的大學很多,學生拿的都是工程師文憑(相當于碩士文憑)。
王世新:其實也就是技術應用的研究性大學。
靳奉祥:沒錯,比如新材料,新技術,新手段,飛機上的電池、助力器之類的這些研究都是技術研究,但不能說技術研究就不高端,在技術層面的理論研究主要是最基礎的原始創(chuàng)新,這個原始創(chuàng)新經過轉化,形成了技術成果,技術成果被用于經濟發(fā)展等各個領域。
開門辦學讓教學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
王世新:那是否意味著我們山建大的發(fā)展模式是對標德國、瑞士等這種發(fā)展比較成熟的技術應用型大學呢?
靳奉祥:也不完全是,客觀說,國外大學思路比較清晰,國內部分高校的思路不是那么清晰。我們新中國成立時高等教育的模式模仿的是前蘇聯(lián),后來我們又想以美國的高校模式改造,2000年之后又開始學習歐洲發(fā)展技術應用型大學,所以具體到每個高校發(fā)展的時候可能就不這么統(tǒng)一了。
比如說職業(yè)教育,其實歐洲的職業(yè)教育和我們國內完全不一個概念,在那里大學是比較普通的大學文憑,工程師要接受職業(yè)教育,這種職業(yè)教育的水平和要求比不少“大學”高的多。他們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工程師,而且不是一般的工程師,是高端工程師,而我們國家話語體系中的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技術員或技術工人。
王世新:那借用我經常說的一句話:中國高校的建設一定要借鑒國外的優(yōu)勢經驗,但是要有中國的特色,那對于我們山東建筑大學,我們會如何推動這方面的建設?
靳奉祥: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努力,自從我們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之后,一直在圍繞著這個目標,借鑒歐洲、美國高校的先進經驗并發(fā)揮我們傳統(tǒng)的優(yōu)勢。
首先要明確我們自己的優(yōu)勢。中國大學生的基礎非常扎實,我個人可以非常自信的說,在全世界學士培養(yǎng)當中,中國的本科生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與國外的同事一起工作的時候,能夠明顯感覺出我們在數理化和基礎理論方面功底深而且成系統(tǒng)。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突然需要一個數學公式,對中國學生來說是順手拈來,或者一看是個什么圖形,模型馬上就寫出來了。但是國外的同事做不到,就連一個三角函數他們都需要去查書。這也就是為什么國外的教授喜歡要中國的學生做研究,因為研究需要基礎功底,數理化必須得好。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要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就要開門辦學,最主要的一點,我們要把學生們拉到工程實踐當中去,讓他們通過實踐實習來獲得真知,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我覺得這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王世新:實踐與教學相結合這塊在目前國內的職業(yè)院校中好像表現的比較充分一些。
靳奉祥: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國內的職業(yè)院校解決的是一般性工作的技術難點,而不是科技方面的關鍵技術,關鍵技術他解決不了,層次達不到,針對的方向和目標也不一樣。
王世新:那我們是如何進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呢?
靳奉祥:我本身就是國外的研究型大學畢業(yè)的,所以知道他們怎么做。開門辦學的要點就是從企業(yè)聘請高端技術人員進駐教學圈層,然后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因為我們的老師理論性很強,但實踐經驗相對較弱,所以我專門提出了要建設政企研教學團隊,聘請政府工作人員,企業(yè)及研究院所的技術人員組成教學團隊,給學生上現場實習課,直接接觸一些建筑行業(yè)的技術難題,然后再回到課堂中做課程和畢業(yè)設計,這樣就可以發(fā)現問題并深入問題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王世新:這反過來對我們的研究型大學建設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靳奉祥:實際上,這樣做會全盤皆活。我們聘請的老師,除了要講好課,還要帶學生去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他能把現在新的技術手段、技術難題給學生講清楚。當建立起這種關系之后可以輻射到其它方面,比如聘請的老師有了企業(yè)項目方面的難題,會和學校的老師組成一個團隊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索,這樣就把企業(yè)的項目帶進來。通過這種深入的結合,又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參與進來,獲得直接的實踐經驗,最終這些研究成果共享,還會反哺到企業(yè)去,可以說是一個多贏和良性循環(huán)的局面。
王世新:這是在本科階段就開始了嗎?
靳奉祥:沒錯,我們現在擁有300多位這種類型的教師,今年上半年山東省也在做一個產業(yè)教授的項目,就是要求每一個工科專業(yè)至少有一個產業(yè)教授來指導,其實這個工作我們早就做了,但省里實行這個政策以后我們也申請了,別的學校都申請幾十個,但我知道這個機會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一個專業(yè)至少要申報三個以上,而且沒有上限,第一批崗位就給了142個,全省我們是最多的。
王世新:這對高校和學生來說都是好事,但企業(yè)型老師的加入以及實習期的重要程度加強,必然會沖擊傳統(tǒng)的教學秩序,這在方面我們是如何做的?
靳奉祥:首先,我們增加了實習時間,讓實習時間占整個教學計劃的25%以上,甚至有些達到30%了,比原來的20%已經提高了很多。實際上,學生如果固定了和企業(yè)有聯(lián)系之后,利用假期也可以去,社會實踐和專業(yè)實踐可以結合起來。但是規(guī)定的學時不能動,實習時間比例也很難超過30%。
王世新:您感覺什么樣的學時分配是比較合理的呢?
靳奉祥:可以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寒暑假是不應該真正放假的,表面上看國外學生的假期比我們長,他們一年有四個月的假期,但實際上,他們所有的考試都是放在假期里,所有的實習也是放在假期里。
王世新:說白了,假期就是他們的實習季和考試季。
靳奉祥:對,他們的實習、考試和我們的也不一樣。首先說實習,一種是企業(yè)實習,學生自己聯(lián)系地方去找導師實習,實習結束后導師要給你寫評語,學生回來還要交報告;還有一個是課程集中實習,比如在學期內上的課需要集體課程實習一個月,在國內要算在學期內,而國外一般都是放在假期里或者叫小學期。
再說考試,國內的考試是大家統(tǒng)一做卷子,老師閱卷評分,這個課程考試就結束了。而國外是一個一個的考,比如我在海外當教授的時候,考官三人一組,考生進入考場后從一摞題目中隨機抽題,現場答題,答完之后把試卷交給考官,三個考官分別看,再針對考生試卷的答題情況進行現場提問一個小時,考官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評分。
王世新:這是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嗎?
靳奉祥:每個學期的期末考都是這樣,非常嚴格,根本不可能作弊,淘汰率非常高,20%的學生最后畢不了業(yè)。當然投入也大,我當時所在的那個大學,5000個學生有4500個教職員工(教師和教輔人員),基本上是一生一師。學校布局在一條走廊里,這面是教師辦公室,另一面就是學生學習室,師生之間天天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流。
王世新:雖然依照我們目前的國情,這樣的模式還很難推行,不過確實值得研究和學習。
學科建設要收放并舉不能簡單“一刀切”
王世新:相比于靜態(tài)的985、211,動態(tài)的雙一流給了每所高校新的可能性,您怎么看雙一流呢?
靳奉祥:985、211都對中國的高等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引領作用,對比985、211,目前的“雙一流”建立了一個很好的競爭機制,通過一流學科建設,讓每一所大學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發(fā)揮每一所高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學科,對我們國家經濟、科技進行全方位的支撐,這個戰(zhàn)略應該是非常到位的。
但從布局上看,應該更加科學更加合理,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要以發(fā)展的需求作為建設的目標,比如,山東的師范學院很多,醫(yī)學院也很多,怎么去定位?很多領域的前幾位實事求是的說已經擠不進去了,也不應該在那個領域擠了,但也不能說沒有機會,其實每個高校,每個學科總能找到新的領域去做,但是如何指導這些大學結合自己學校的優(yōu)勢特色,找到新的領域去貼合國家的需求,填補空白,這是目前“雙一流”建設層面需要考慮的。
另外就是指標上有些過于簡單,比如要根據ESI的排名,或者有幾個杰青,有幾個千人,只要符合指標就可以入圍,沒有就不能入圍,缺乏整體的規(guī)劃和指導性,這樣很容易讓高校陷入到盲目的爭搶人才和追求數字的窠臼中去。
王世新:無論如何,“雙一流”畢竟是給了每所大學一種可能性,那么我們山東建筑大學未來在“雙一流”方面是如何布局呢?
靳奉祥:我校建筑學和土木工程兩個學科已進入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行列,這在全省高校中是比較突出的,也比較契合我們的實際?,F在還有一個制高點,就是綠色建筑理論與技術,目前這個領域國家唯一的博士人才培養(yǎng)放在我們學校,因此我們也承載著國家對綠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和培養(yǎng)。
王世新:為什么會形成綠色建筑理論與技術這樣一個優(yōu)勢學科,有什么樣的淵源嗎?
靳奉祥:這是有淵源的,在山建大老一輩學人當中,有一批國際上享有較高聲望、學術水平非常高、考慮問題非常長遠的優(yōu)秀學者,90年代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看到了這個領域的發(fā)展前景。首先是節(jié)能,建筑本身是人類資源消耗、能量消耗最大的工程,減少能量消耗是人類多年來關注的重要課題,我們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另外一個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等,從理論上說這些能源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后來我們又把綠色理念融入到里面去。
其實我們這個校園就是上述理念的忠實執(zhí)行者:學生公寓利用太陽能發(fā)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陽能宿舍;在老校區(qū),我們整個圖書館大樓用地熱來提供能量;另外,新校區(qū)里的污水一直是零排放,全面的回收循環(huán)利用,用來沖廁,澆花,清洗地面,每天能節(jié)省近4000方水,也就意味著一天能節(jié)省一萬元。
王世新:現在無論是新高考還是“雙一流”,最重要的就是學科和專業(yè)導向,倒逼大學由規(guī)模性往特色性上轉型。我們山東建筑大學的學科非常有特色,但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典型的多科性大學,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在具體學科的投入和產出比的問題,很多名校都在縮減自己的專業(yè),壯士斷腕,再將資源都集中到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中去,那么未來我們在這方面是如何考慮的?
靳奉祥:我個人并不認同粗放型的一刀切,簡單的收和簡單的放都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規(guī)律,這就像科學研究一樣并不是1+1=2的簡單數字游戲,而是一個優(yōu)化的過程,這和高校之間的合并是一樣的,三所好的大學合并在一起就一定攢成最好的大學嗎?事實證明,國內很多高校合并之后無論是實際效果,還是進入到“雙一流”的學科數目,并未比之前有明顯提升。
對于我們來說,有一個發(fā)展策略就是收放并舉。因為發(fā)展一個學科和專業(yè)非常的不容易,我們不能在他成長時期采取扼殺態(tài)度,只能先成長后規(guī)范。比如我們的測繪學院,為什么單獨拿出來,一方面這是山東省發(fā)展有強烈需求的專業(yè),另一方面,雖然測繪學院不到30位教職工,但是發(fā)展勢頭非常好,人均產出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是一個大的趨勢,我們要建設以測繪為龍頭,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微計算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方向的學科,現在需要有個優(yōu)化的過程,可能還要進行組合,這些都需要論證和思考,但最重要的是,要讓其有一個高速成長的環(huán)境和可能性。
王世新: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測繪學院還真的可以和現在流行的空間科學結合起來的,在目前ESI設置的22個學科中,中國內地在其中21個學科中或多或少都有高校分布,唯獨空間科學長久以來一直缺位。
靳奉祥:我是測繪專業(yè)出身,因此這個原因我非常清楚。測繪本來是小專業(yè),咱們國內的學術期刊基本上沒有被SCI收錄的,就連我們國家最高的測繪學報都不是刊物源,所以不能簡單的拿這個指標來看待這個問題。
王世新: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個學科進入山東省一流學科,那未來我們應該促進其發(fā)展呢?
靳奉祥:建筑學這個學科想要沖擊一流,基本定位就是以綠色建筑作為發(fā)展方向,這也跟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相一致,國家有很多關于綠色建筑的重要文件,后來召開的建筑城市工作會議,也是以綠色建筑、可持續(xù)發(fā)展,還有智慧城市作為主題。新建筑要“綠色”,老建筑要改造成“綠色”,在這個巨大的需求過程中,通過實踐的反哺會產生很多成果。另外,從學科理論上來講,是以結構工程、防震抗震減災作為研究方向,在這個方面我們擁有雄厚的基礎,首先我們擁有先進的設備和高端的實驗平臺,比如三維地震測試儀,光這個儀器造價就1000多萬,我們還擁有全國領先的火災實驗室,并已經產生很多高水平的成果;再一個就是建筑物加固、平移,在這方面更是全國領先,我們通過全智能化的控制技術來操作千斤頂進行上萬噸的建筑物平移。
所謂人才要兼具學術水平和責任感
王世新:我們只要談到“雙一流”,就離不人才這個話題,人才是戰(zhàn)略資源,是第一資源,既然是資源當然就是用來搶奪的,在“雙一流”這個建設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到,高校之間,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zhàn)也是無所不在的,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靳奉祥:到底什么是人才,我感覺起碼要具備兩點,一是要有非常高的學術水平、專業(yè)水平,有很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第二點,必須有極強的責任感,具備這兩條才叫人才,才值得我們去珍愛、關懷。
王世新:你覺得問題出在哪里?
靳奉祥:實際上,現在搶人大戰(zhàn)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就是搶帽子。但我們不僅僅要看帽子,也要看道德水平,你看我們引進的一位準院士級、一位長江、一位千人。首先來講,他們三位的學術水平非常高,第二,每個人都非常有責任感,一天到晚帶領團隊拼命工作。
王世新:看起來您非常重視學術領軍人才的作用。
靳奉祥:領軍人才發(fā)揮的作用,確實不是多少人能代替的。首先來講,他的水平,他的視野、前瞻的判斷,一般人是替代不了,更重要的是,他在業(yè)內的聲譽非常高,他想要做什么事情,可以把業(yè)內所有資源調動起來去完成,因此我覺得引進人才首要的就是要引進領軍人才,也應該給好的待遇和條件。
王世新:那么除了領軍人才之外,其他層次的人才引進我們還有什么樣的規(guī)劃?
靳奉祥:實際上我們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梳理我們的思路,也不斷地反思我們的問題,并根據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逐步調整我們的措施和定位。從近期來講,我們首先要突破的一項工作,就是博士授權單位的申報,要根據國家申報這個博士單位的四大指標來展開,其中一項博士化率要達到45%以上。為此我們要加大引才力度,近期要招進150名優(yōu)秀博士,而且盡可能地從海外高水平大學招,這也可以很好地充實各個學科的學術人才梯隊,這也是我們舉辦此次海右青年學者論壇很重要的一個目的。
王世新:其實在我看來,人才論壇可以起到很多重的作用,引才本身的效果就不用說了,另一方面,還可以向海內外學者體現我們引才的魄力和決心,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方式。今后在引才方面還會有什么樣的舉措。
靳奉祥:學校自我宣傳這個工作我們一直在做,比如說有一些招聘會、洽談會,學校都積極地參加,另外,每次學校有團隊出訪的時候都帶有一定的任務,在當地做好宣傳。另外,我們還把這項工作和學科的引才工作結合在一起,學校很多人才都是國外回來的,通過自己的圈子也可以聯(lián)系上一部分人,我們準備搞一個榮譽體系建設,其中有一個內容是對在人才招聘工作當中做出一定貢獻的人,給予一定的獎勵。
王世新:那咱們現在的人才思路還是很先進的,江西現在也是這種模式,對專門引才的獵頭企業(yè)也會有物質上的獎勵。
靳奉祥:其實我們也在不斷學習先進的經驗,這個榮譽體系包括各種引才獎勵,就是要從更大范圍調動起所有人的引才積極性。
“十三五”準備貸款近十億實現全方位提升
王世新:您認為自己當校長期間,對山東建筑大學發(fā)展有什么樣的愿景,您期望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靳奉祥:2010年,山建大的黨代會定出了一個發(fā)展目標,要分三步走,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實現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通過質量提升工程、人才建設工程、學科引領工程、管理創(chuàng)新四大工程來逐步實現這個目標。2012年我來到學校以后,通過半年時間對學校歷史、現狀,發(fā)展目標、人才培養(yǎng)等各個方面的梳理和深入研究后,我認為四大工程還不足以把學校推向發(fā)展的快車道,因此我又在四大工程里加了一個文化塑校工程,這樣就變成了五大工程。
王世新:為什么會想到加入這樣一個工程?
靳奉祥:質量提升工程是我們要達到的一個目標,主要采取了三項措施:人才建設、學科引領,還有管理創(chuàng)新,應該是比較全面的。但學校要想發(fā)展,文化必須得改造和提升,沒有文化的大學是沒有靈魂的大學,我在學校大會上說,加上這個文化塑校就是要打一個地基,我們都是搞建筑的,建筑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這個基礎,其他的也很難做好。2013年形成了五大工程綱要,作為黨委重點工作推進了五年,成效非常顯著。我們的制度文化、學術文化、環(huán)境文化整個面貌煥然一新,再一個是干部素質的提高,從我來到以后開始搞干部培訓,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停過。
之后學校黨委經過研究,認為五大工程綱要對我們依然非常重要,應延續(xù)下去,這也說明這個實施綱要做的是非常好的,因此“十三五”整個發(fā)展規(guī)劃還是以五大工程實施綱要為基礎做出來的。在“十三五”期間我們有個目標,準備貸款9.5個億,將基礎設施、學科建設、人才引進、創(chuàng)新平臺進行全方位提升,這樣到了“十四五”,我們就可以走上全面發(fā)展的快車道。
關注我們